近段时间以来,欧洲海运市场一直处于不稳定的波动状态。当前,欧洲主要港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拥堵问题,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不小的震动。鹿特丹、安特卫普和汉堡等欧洲重要港口,作为连接东西方贸易的桥梁,如今正深陷于一场“拥堵泥沼”之中。

荷兰航运公司WEC Lines董事总经理Caesar Luikenaar表示,“所有大型枢纽都在满负荷运转。欧洲许多重要港口都在以最大装卸量运行。”

船舶在港口外排队等待靠岸的场景随处可见,港口拥堵的连锁反应正逐渐显现。据相关数据显示,欧洲主要港口平均等泊时间普遍飙升,驳船在鹿特丹港平均等待时间达77小时。而在安特卫普,驳船拥堵导致的延误更是长达90小时。部分主干航线集装箱船排队期长达7至14天,港区堆场几近饱和。

目前汉堡港因堆场饱和,已暂停接收进口冷藏箱;安特卫普港的铁路疏运系统因罢工瘫痪,导致内陆运输延误率飙升至65%。

有物流业人士认为,现在安特卫普面对的是疫情以来最严重的拥堵,荷兰鹿特丹港和英国费利克斯托港的等待时间也在延长。而这一拥堵问题预计将持续至少几个月。

对于依赖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跨境电商而言,欧洲港口的严重拥堵无疑是一场严峻考验。

港口拥堵直接推高物流成本。航运公司因应供需失衡而上调运费,这直接增加了跨境电商的成本负担。

运输周期大幅延长,供应链可靠性遭受重创。普通海运从20天增至40天以上,部分货船甚至滞留海上近两个月,导致卖家错失销售旺季。更严峻的是,欧盟自 7 月 1 日起取消 150 欧元以下包裹的免税政策,叠加查验率提高,中小卖家的综合成本增加 20%-30%。

跨境卖家面临物流成本上升与利润空间被压缩的双重夹击。

货物交付周期显著拉长。从下单到收货的时间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直接影响到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并可能导致销售下滑。

还有就是为了应对潜在的延误风险,卖家不得不增加库存储备,从而推高了仓储成本。

这场港口危机如同一场压力测试,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跨境电商企业要积极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来缓解有可能所受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