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美国市场的物流成本算明白,德国又给跨境人出了道难题......”这是最近跨境圈的普遍心声。
2025年11月24日起,德国将正式实施针对中国跨境小额包裹的新税收政策。所有来自中国的电商包裹将统一征收23%的增值税,并全面取消之前的最低免税额度。
此前“货值低于22欧元免税”的政策红利彻底终结。对于习惯靠“低价小包走量”的中小卖家来说,这绝非一次简单的成本增加,更可能是一场关乎生存的压力测试。
这一政策实施后,中国跨境卖家将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利润空间被压缩,商品售价上涨势必影响销量;另一方面,合规成本增加,申报流程更为复杂。
德国政府表示,该政策旨在保护本土产业,遏制“低质量中国商品”涌入欧洲市场。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进入欧洲的国际小包裹中,近七成来源于中国。德国财政部门评估显示,每年因免税小包造成的增值税缺口已超过百亿美元。
此外,该政策在德国和欧盟内引发争议,消费者担忧购物成本上涨,汽车等行业则忧虑经贸摩擦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德国此举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欧盟整体政策调整的一部分。欧洲理事会已于11月13日宣布,将对进入欧盟的免税小额包裹采取措施,承诺努力在2026年尽快对这类商品征收关税。
作为一项长期措施,欧盟财长们已同意废除允许价值低于150欧元的货物免征关税进入欧盟的规定。此项变更后,所有进入欧盟的货物均需缴纳相应关税。
显然,德国新税政的核心诉求,是通过税收杠杆平衡市场竞争,让中国卖家从“免税红利”回归到正常的税收体系中。这意味着,依赖制度套利的“野蛮生长”时代,在欧洲市场正式落幕。
对卖家而言,政策无法改变,但应对策略决定生存空间。卖家需注重布局合规,深耕产品价值。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长期看,规范化运营将淘汰劣质竞争者,为真正有产品力、服务力的品牌创造更公平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