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亚马逊向美国站卖家投下一则重磅消息:自2026年1月1日起,亚马逊将全面终止FBA的备货准备(Prep)和商品贴标(Labeling)服务。
这项政策适用于所有通过FBA发货的库存,包括直接发往FBA的商品,以及通过亚马逊入仓分销网络(AWD)、亚马逊全球物流(AGL)、亚马逊跨境承运伙伴方案(SEND)等渠道入库的货物。
变更后,亚马逊不再为卖家提供商品预处理(如粉末包装、尖利物处理、小号物品包装及套装绑定)和贴标服务,所有产品在发送至亚马逊配送中心之前都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和贴标。这一变化对于一直依赖亚马逊提供此类服务的卖家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2026年1 月 1 日之后发出的货件,如果在送达时没有经过适当的预处理和商品贴标,一旦商品残损或无法追踪,将无法获得赔偿。
为了帮助卖家降低政策冲击,亚马逊也给出了过渡方案:
其一是推荐卖家自行操作。这要求卖家在内部建立起相应的操作流程和团队,或者对现有的运营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能够满足亚马逊的要求。
另一种选择是使用亚马逊审核过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然而,目前来看,这一途径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从亚马逊的推荐列表中可以发现,能提供货件预处理和贴标服务且通过亚马逊审核的服务商数量较少,仅有 4 家。这可能导致卖家在选择服务商时缺乏足够的选择空间,并且可能面临更高的服务价格和有限的服务质量保障。
这项政策的变动对卖家,尤其是依赖FBA的中小卖家而言,影响不亚于一次“地震”。
从成本角度来看,卖家如果选择自行操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原本由亚马逊规模化处理带来的成本优势消失。例如,要购买包装材料、打印标签的设备,培训员工掌握正确的预处理和贴标方法等。若选择第三方服务商,由于可选择的服务商有限,可能会面临价格上涨的问题,从而增加运营成本。
时间成本增加:整个发货流程延长,卖家需投入更多时间管理预处理和贴标环节。
供应链管理挑战:卖家需要重新规划和调整供应链流程,确保商品在发货前能够完成所有的预处理和贴标工作,这可能涉及与供应商、制造商等多方的沟通和协调,增加了运营的复杂性。
合规风险:一旦商品预处理或贴标不符合要求,不仅可能导致商品无法入库,还可能面临商品残损无法获得赔偿的风险,这无疑增加了卖家的经营风险。
资金和资源有限的中小卖家,缺乏自建预处理团队的能力,对第三方服务成本的承受力也更低。
亚马逊终止FBA预处理和贴标服务,也意味着平台将这部分成本和运营责任彻底转移回卖家。
此次政策调整,对美国站卖家而言是一次重大挑战。卖家需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需尽快评估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案,以适应这一政策变化,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