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的物流政策正走向两极:一边给予普通卖家更多自主权,另一边对优质卖家提出更高要求。

亚马逊平台近期连发时效政策调整,这两项“松绑”与“加码”并行的策略,昭示着亚马逊在提升客户体验与优化卖家生态之间,正进行一场深刻的平衡博弈。

亚马逊取消强制“两天发货”

亚马逊宣布取消默认的“两天处理时效”政策,允许卖家根据自身能力设定订单处理时间。

此前,亚马逊要求卖家在默认情况下需要在2个工作日内处理并确认发货。规则更改后,卖家可根据自身的运营能力、库存情况、生产周期和配送能力,在后台自主设置订单处理时间。

这项新政策让卖家可以设置更合理的处理时间,减轻因时效压力带来的运营负担。

亚马逊“0天”订单处理新规

就在为多数卖家“松绑”的同时,亚马逊对另一群体——优质卖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亚马逊近日发布了一则公告,对发货时效政策做出了调整。自10月27日起,被平台认定为“优质卖家”的账户将被强制纳入“0 天处理时效”计划,订单处理时间从原 1 天自动调整为 0 天。

发货时效要求:

上午11点前接收的订单,需当日完成发货;

上午11点--次日凌晨6点接收的订单,需次日完成发货。

这意味着,系统会以买家下单的时间为基准,自动计算发货时限。如果超过时限未操作发货,系统会判定为“延迟履约”,影响店铺绩效。

这两项看似矛盾的政策调整,实则反映了亚马逊针对不同卖家群体实施的精细化运营策略。

取消强制两天处理时效是为了提升物流的灵活性,减少因时效压力导致的延迟发货或运营失误。这一调整同时给予卖家更大的运营自主权,能有效提高卖家实际履约能力。

而对优质卖家实施更严格要求,则表明平台希望通过提升头部卖家的物流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巩固平台竞争力。

亚马逊政策此次调整的核心是将订单处理的自主权交还给卖家。现在的卖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订单处理时效。

对于卖家而言,无论是享受更多自主权,还是面临更严格要求,核心都是要平衡运营能力与客户体验。在跨境电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精准把握平台政策、优化内部流程的卖家,才能赢得持续发展空间。